带娃出逃日本后:遭遇校园霸凌,从“异类”到优秀榜样
上海一家因国内教育压力迁往日本,经历校园霸凌后孩子融入并成榜样。日本教育宽松多元,注重体育社交,家长需额外补习学术。教育本质是人格塑造,非单一成绩追求。
带娃出逃日本后:遭遇校园霸凌,从“异类”到优秀榜样
小柏老师一家从上海搬迁到东京的经历,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反思与成长的旅程,也是对中日教育差异的一次深刻观察。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不是选择日本,而是选择逃离
去日本之前我是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位标化考试辅导老师。
我们一家原本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教育高度发达的城市,我却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我并不是选择日本,我选择的是逃离。”
在孩子四五岁时,我就开始规划教育路径,观察到国内教育体系的“过早筛选”和“度量衡扭曲”对孩子潜力的压制,让我感到深深的不安。
我发现国内教育的竞争从学前阶段就已经开始,幼儿园的孩子被要求学习小学的内容,甚至掌握高年级的数学知识。
家长们的焦虑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补习班、超前学习成为常态。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童年和学习兴趣被过度竞争压缩得所剩无几。
我考察了国内体制内学校与国际学校后,发现两者各有短板:体制内重视成绩但忽视语言能力,而国际学校则数学教育薄弱。
于是,我决定逃离,然后帮孩子寻找一个相对科学、关注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我考察过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越南以及中国香港,最终选择了日本作为家庭的落脚点。
当时我的很多朋友对这一决定感到费解,然而这并不是我一拍脑袋的决定,选择的背后有许多现实因素。
我认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有许多共通之处,家庭在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相对较小。
而且日本社会安全、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教育体系对外籍家庭也较为友好。
尤其是东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为家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适应环境的便利条件。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我的决定。
日本教育体系的独特魅力
我的孩子选择进入东京的一所公立小学,在我看来,日本小学的课堂氛围与国内截然不同。
相比国内小学的高度紧张与严格纪律,日本小学的课堂显得更加宽松与多元。
孩子们有更多自由时间进行探索,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均衡发展。
我还记得,有时甚至会因老师培训临时将数学课改为体育课,再加上当天下午本身就有两节体育课,于是那一天孩子就有三节体育课。
这在国内的课堂上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日本教育强调体育和身体素质对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小学生不仅每天都有体育活动,还会参加诸如爬山和长跑等挑战性训练。
这种注重体能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也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的毅力。
体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超身体层面,体育训练提升了孩子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而这些正是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学授业考场等候的家长
但是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也带来了挑战。
要是完全指望公立学校的教学,孩子的学术基础根本不可能有很好的提升,
更不可能通过“中受”。
因为国内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可能相当于日本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中受”考试是日本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的分流考试,类似于国内的中考,其重要性不亚于国内的高考。
因为考试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进入顶尖的中高一贯学校,这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大学甚至职业发展。
所以日本家庭在孩子小学生涯中后期往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备考。
不过,如果学生没能进入名校,也并不是完全失去机会。
日本社会的职业结构较为稳定,即使是职业学校毕业生,也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为了弥补公立学校在学术上的不足,日本家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孩子送进私塾。
私塾是日本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中受”(初中升学考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的女儿从三年级开始进入私塾,为中受考试做准备。
但我很快发现,私塾的教学模式对孩子的要求极高,补习班的教学更像是流水线,学生们需要不断练习真题,但没有人真正讲解问题的核心。
这种教学模式对自驱力强的孩子可能有效,但对于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来说,可能事倍功半。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补习班的节奏,我决定亲自上阵参与她的学习。
原来孩子在数学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高级难题上,而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比如她在约分和基本算法上经常出错,导致后续学习效率低下。
我花了大量时间帮她梳理数学逻辑,同时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操作让她掌握关键技巧。
我这才明白,学习是个习得性技能,得花时间和耐心,可不能靠机械灌输。
这一番折腾下来,孩子学术能力是上去了,而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亲密了。
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死磕成绩,而是陪着她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跨国教育的挑战与碰撞
日本教育体系资源虽丰富,可我们这类外籍家庭,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障碍。
女儿刚入学那会儿,
因语言不通而成为班级中的“异类”,甚至一度遭受校园霸凌。她的书包被藏起来,甚至在楼梯上被推下,
这事儿可把我的心都揪疼了。
可我觉得,这或许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她的学术成绩也日益突出。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她从一个“异类”逐渐变成了优秀的榜样。
同学们还因为她作业写得好,反过来“保护”她,这转变可真够戏剧性的,我们一家也渐渐适应了新环境。
在日本教育体系里,我还发现了不少和国内大相径庭的理念。
例如,日本小学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专门讨论学生是否结交了朋友。
日本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术能力,更是塑造孩子的社会性格。这种理念与国内“唯成绩论”的教育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日本教育过于宽松,且不强调成绩,一开始我对这种宽松的模式感到不解。
但随着孩子逐渐成长,
我越来越认同这种观念,教育的核心,真不是知识灌输,而是人格和能力的塑造。
我还发现,日本教育对于学生的时间管理也有深刻的影响。
孩子们从小被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无论是整理书包还是准备课堂材料,这些看似简单的训练其实为他们的自律打下了良好基础。
日本学校还特别注重公民素养的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如何处理垃圾分类、维护公共环境,以及团队协作的基本规则。
这些琐碎的小事,在塑造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看看国内的家长,往往将教育的成功等同于名校录取,甚至愿意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实现这个目标。
而日本家庭更倾向于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发展路径。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明显降低了日本家长的教育焦虑。
跨国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成员间常常会因教育理念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我曾经在是否让孩子过早参加补习班的问题上,与家人存在意见分歧。
我坚持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节奏和兴趣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而不是盲目跟随大流。
回顾国内的教育经历,我对现代家庭的教育焦虑也有了新认识。
当家长被快节奏的生活剥夺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时,这种焦虑便会转嫁到学校或补习班上。
但是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成绩,还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独立能力。
我对“拔苗助长式”教育也一直看不惯,过早让孩子学超前知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就全没了。
学习的兴趣和节奏比成绩更重要。但是国内的许多家长太过焦虑,过分追求结果,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日本教育的机会
近年来,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包括扩大外国留学生数量和提升就业比例。这些政策为更多国际家庭提供了进入日本教育体系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知识和经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