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紫金山天文台贡献显著

北京时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事件,也是2024年第4次成功预警。撞击发生两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收到了全球64个观测数据,并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

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在2008年10月6日。当时,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从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事后观测显示,预计的撞击时间误差仅为15秒。

此次成功预警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处于监测的关键地理位置,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位于云南姚安观测站的0.8米口径姚安高精度望远镜、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2.5米口径墨子巡天望远镜及0.7米口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列进行组网跟踪观测。从12月3日19时49分开始直至23时33分,最终观测到撞击前42分钟的图像。

太阳系中不仅有月球和火星这样的“主角”,还有数量超过140万颗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通常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但有些近地小行星运行轨迹接近地球。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海啸、火山爆发和地震,导致地球环境巨变,科学界认为这次撞击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近地小行星频繁造访地球,但大多有惊无险。例如,2020年12月23日7点23分,一颗火流星划过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交界的高空,降落在地,无人伤亡。然而,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小天体撞击事件,天体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片,导致当地建筑窗户玻璃破裂,约1200人受伤。

专家介绍,小行星撞击后果与其速度和质量有关。如果是一颗1公里直径的小行星,可能会引起全球性灾难;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可能会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直径50米的话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影响。对于近地小行星,可以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观察,在其靠近地球前几天或几周发现它,以便及时应对。

面对小行星威胁,中国国家航天局提出了一项大胆计划——实施首次撞击小行星任务。2024年9月5日,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提出了中国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中国计划采用“伴飞+撞击+再伴飞”的模式执行任务。首先发射探测器接近目标小行星并伴飞,详细观测和分析其特性;然后释放撞击器改变其轨道或速度;最后继续伴飞评估撞击效果。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通过天地联合观测,进一步研究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随着观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公众不必过于担忧小行星的造访。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知识和经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