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鬼套餐”的坑太多 超低价背后的陷阱
穷鬼套餐的坑太多
最近,“穷鬼套餐”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12.9元的汉堡王、12.5元的喜茶、9.9元的奈雪的茶和瑞幸,甚至9.9元就能搞定的自助小火锅,5块9的宫保鸡丁盖饭,3元就能吃到的米村拌饭自助,以及1分钱一杯的柠檬水等,这些价格让人直呼过瘾,难怪网友戏称连麦当劳13.8元的套餐都不香了。
这股“穷鬼套餐”的风潮不仅限于餐饮,还席卷了吃喝住行的每个角落。19.9元的单人写真券、85元的周边城市一日游、16元团购秒杀的唱K观影券、晚上超市里的半价折扣菜,还有2元一小时的共享健身房等。如今,打工人的关注点已从如何精致生活转向如何低成本维持生活品质。不同城市都出现了各自的“穷鬼生存指南”,指导年轻人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中精打细算。
然而,“穷鬼套餐”背后并非全然美好。货不对板、强买强卖、分量缩水、食材替换等问题频发,让许多消费者防不胜防。有网友调侃说,这些套餐简直就是“专坑穷人”,生动诠释了“便宜没好货”。年轻人总想着用低价享受到与高价对等的服务,追求性价比,但商家们不会轻易让人占到便宜。从“XX刺客”到“XX平替”,再到如今的“XX穷鬼套餐”,其实都是商家新一轮促销狂欢的噱头。
以麦当劳为例,2023年初“1+1随心配套餐”从12.9元涨到了13.9元,不仅价格涨了,产品也跟着“缩水”。有消费者反映巨无霸的个头越来越小,麦辣鸡翅的脆片也快要消失了。同样靠低价抢市场的塔斯汀,最近也陷入了“生肉风波”。海底捞在推广低价券的同时,客单价下降了,但产品也缩水了。调味台的牛肉粒变成了鸡肉粒。百果园的优惠券看似诱人,实际却是快要坏掉的香蕉。某品牌19.8元的烤全羊秒杀套餐,到店才发现需要买20斤肉,超出部分按28元一斤另算,品质也堪忧。
超低价背后往往藏着大陷阱。纵然价格可以应时而变,但商家们不会做永远亏本的生意。消费者在为各种诱人的“穷鬼套餐”疯狂剁手之前,不妨先想想这个价位与市场价差距是否合理,毕竟时间也是金钱,少踩几个坑才是真的赚到。
“穷鬼套餐”风靡的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的钱包捂得更紧了。尼尔森中国的报告显示,对价格不敏感的年轻消费者明显减少。普华永道的调研也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减少非必需品支出,积极寻求打折和促销。其次,餐饮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剧,财报显示多家餐企亏损严重。快餐行业同样不容乐观,汉堡王两个月前还在坚持不涨价,这个月就关了10家店。最后,线上平台如抖音、美团、小红书等加大了优惠团购产品的推广力度,使得“穷鬼套餐”更加流行。
很多做“穷鬼套餐”的商家,有些主动打折,有些是被迫降价。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减产、国际贸易政策等因素导致原材料成本上涨,商家又不能真的亏本卖,于是部分商家开始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动手脚。例如,一些9.9元自助火锅店为了控制成本,会减少肉类、增加丸子和素食,提高酒水价格等手段。
面对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的大背景,餐饮业界步入了一个折扣盛行的新纪元。商家们的首要任务变成了“生存之道”。单一的低价策略难以支撑,成本考量始终是商家心头的痛。以麦当劳为例,面对业绩与利润的双重下滑,它选择涨价。萨莉亚在营收与净利双丰收的情况下,也选择了涨价之路。
众多线上商家视“穷鬼套餐”为引流神器,核心在于吸引流量。低价引流仅是第一步,商家还需布局用户留存大计。一种策略是低价引流搭配正价产品销售,如麦当劳在抖音直播间推出的1元乃至0.1元冰激凌、薯条兑换券,通过低价产品吸引顾客到店,再借由炸鸡、汉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种策略是利用门店的非高峰时段引导“羊毛党”错峰消费,如DQ针对上午空闲时段推出限定优惠券。此外,私域运营也是关键,品牌饮品店会在每个店设置入口,周边用户可以加入粉丝微信群,不定期获得福利,稳定忠实客人。
商家需铭记,无论“穷鬼套餐”价格如何亲民,品质始终是餐饮品牌的生命线。坚守品质底线,确保食材来源可靠、质量上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方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同时,商家还需探索更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营销、内容营销提升品牌曝光度;会员制度、积分兑换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与知名IP、品牌的联名合作拓展市场份额。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入智能化设备提升厨房工作效率,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保障低价套餐可持续盈利的关键。
餐饮行业应加强自律机制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政府与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加大对餐饮市场的监管力度,让消费者少踩坑。“穷鬼套餐”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在消费者心中它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消费者可以追求低价,但绝不能容忍被“宰”。未来几年,餐饮行业的“价格战”仍将持续,唯有那些坚守品质底线、打造特有产品的商家才能活得长久,活得滋润。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知识和经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