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中小学教育如何变革?人机协同、科创研学⋯⋯这场研讨会有答案
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浪潮正在改变千行百业,其中AI+教育备受瞩目。
12月4日,由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主办,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暨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近200位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的知名专家、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单位代表等教育界相关人士参会,面对AI对中小学教育的改变,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思考。
在研讨会上,有教育技术领域专家表示,令个人取得职业成功的因素里只有15%与专业技能相关,85%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不可挡,技术发展为跃升性变革提供了条件,人机协同教学模式也浮出水面。
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技术和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加速来临
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包括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和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
“技术飞速发展,教育存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高要求。”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陈德收从“应用AI,赋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借助AI,建设泛在化的教学情境”“共创AI,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情况,期待与更多伙伴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发展。
数智化时代下,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中预测,2023年—2027年,有23%工作岗位将发生变化,12.3%的工作岗位将会消失。
研讨会上,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省市区域教育部门代表、人工智能示范校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关分享,深度研讨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课堂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等热点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李玉顺教授表示,要以生态观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征,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国家/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互联网+”“智能+”服务生态,实现以数智驱动现代教育治理。
“数字技术发展为教育的各类要素创新提供了可能,为实现系统性、跃升性变革提供了条件。”李玉顺在演讲中说,技术赋能不仅仅是技术驱动,教育系统的全要素融合是文化的创新和机制的生成。技术赋能整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技术和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在加速来临。
李玉顺表示,对当下中国的教育技术或者教育变革,校长和区域管理者要有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能力保障的思维。拥有以上思维后,面对实践中的各种观点和路径,才能以一种开放性的胸怀容纳并实现变革。
李玉顺教授作主题报告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人机协同教学慢慢浮出水面
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学习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协同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方海光教授也在演讲中表示,AI赋能教育真正的目标是逐渐通过人机协同形成全新的育人环境,它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形成全新的育人环境、全新的应用环境。本质上,人机协同教育是把人机通过系统论融合在一起,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通过优化人机之间的功能和结构,带来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人机协同教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计算机技术开始融入教育。21世纪初,其处于发展阶段,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系统兴起,逐渐地形成了人机协同。2019年以来,人机协同教学处于深化阶段,当下人工智能教育方向已明确,人工智能教学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像、语言、文本、图谱这四大基本技术已经具备。
“人机协同教学才慢慢浮出水面。”方海光认为,2024年人机协同教学的真正元年。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向人机协同教学,很多学校正处在这条路上。
“历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新技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副校长金鑫认为,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科创研学的技术历程从机电结合开始到传感运用、物联网接入,现在进入人工智能赋能阶段。学校可以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和各种创新的方法,探索科创研学的新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副校长金鑫演讲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本次会议由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主办,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承办,北京市房山区教育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协办,学科网、行行AI支持举办,每日经济新闻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每经科技为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会员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知识和经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