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货出山“货担郎”——记杭州援黔干部倪伟俊,全面的解释落实
秋末霜降初冬寒,正值棚内草菇香。眼下,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的辽阔党建农业产业扶贫园内,百余亩茶树菇种植基地一片勃勃生机。村民吴兴旺正忙着将培养架上鲜嫩的菌棒采摘装袋。“市场行情不错,基地全部建成后,周边6个村的近2000名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1000多元的分红。”该基地负责人周培师告诉记者。但茶树菇保鲜期短的难题一度让他眉头紧锁。前不久,杭州援黔干部倪伟俊带领团队调研时,听到贫困户们的呼声,协调推动杭州投入650万元扶贫资金,为基地建设了一座大型冷藏仓库和分拣中心。
凯里,在苗语里意为“有良田的地方”。凯里酸汤、平良香米、碧波蓝莓……这片“良田”上盛产种类繁多的农特产品,但一方水土却难以养育一方人。
2017年7月,倪伟俊作为杭州对口帮扶联络处领队来到黔东南,这里的贫瘠让他深感责任艰巨。凯里虽不是国家级贫困县市,但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数仍然不低,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如何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黔货送出大山,为当地群众换来真金白银,引发他的深思。
短短几个月,倪伟俊跑遍了全州16个县市,深入到60多个乡镇调研。今年4月转岗到凯里市后,他又几乎跑遍了每一个深度贫困村。他发现,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农业存在弱小分散,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层次低,价格低廉以及商业理念落后等问题。为此,他将杭州帮扶凯里的资金与当地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子基金捆绑使用,同时紧跟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知识和经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